深圳市激光智能制造行业协会官网 关于协会| 入会申请 | 联系我们
邮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产业动态
新闻中心

广东正式确认“深圳为主阵地”!10大行动超50领域正在抢占未来制高点

- - 2021-10-18

10月13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解读《规划》的主要内容。展望“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东将奋力实现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作为未来5年广东科技创新工作的“施工表”与“路线图”,《规划》部署了“七个聚焦、七个着力”的重点任务,包括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源头创新供给、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服务美好生活需求等。


据深圳梦梳理发现,文中直接点名“深圳”的地方多达29次,“深港”10次,“广深”7次,“光明科学城”3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官方正式确定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这份《规划》也透露了关于广东深圳未来布局的超50个科学技术攻关领域:

科学城、园区布局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信息通信、智能制造、生态环保、大数据、网络空间安全、脑科学等交叉、资源环境、海洋科学、新能源等;


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口健康、工程科学、数理 与交叉前沿、量子科学、脑科学、病原微生物进化与传播、数学、纳米科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合成生物学、重大科学仪器设备;


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行动计划: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传感、卫星互联网、空天科技、太赫兹、信息光子、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天然气水合物、氢能、材料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数字经济、新能源、海洋经济……


将打造20个创新型产业集群:


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超高清视频显示、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农业与食品等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发展;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区块链与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数字创意、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重磅!广东布了一个大局!深圳将在超60个重点细分领域成全球制造核心城市


正如《规划》所说:从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发展进入新的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的范式革命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 智能制造等领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并催生着更多新技术、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广东应当抓住科技革命的契机,聚焦新兴产业领域,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快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发,努力抢占 未来产业技术制高点,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划重点:


据悉,“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过3400亿元,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超过87万人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35万件,均居全国第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R&D/GDP)从2015年的2.47%提高到2020年的3.14%,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1%和31.1%。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双双突破1000家,在孵企业数量超过3.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3万家,均居全国首位。


2025年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强调,“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结合广东省实际,融入国家战略目标,全面把握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紧密围绕“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按照“1+2+7+10”的发展思路谋篇布局。即,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1条主线”,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突出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等“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同时,“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等10个量化的预期性指标。其中,在研发投入强度上,力争“十四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左右,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当前的投入水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相对于“十三五”期末(5%)实现“翻番”,加速追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入水平。


七个聚焦、七个着力、十个重点:


第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


第二,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着力强化源头创新供给。


第三,聚焦经济主战场,着力提升支撑引领能力。


第四,聚焦人民生命健康,着力服务美好生活需求。


第五,聚焦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强化创新主体地位。


第六,聚焦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


第七,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创新治理现代化。


为提高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操性,科技厅还凝练形成了“科技创新十大重点行动计划”:


包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卓越能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新一轮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十个方面的内容。


全面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


龚厅长表示,广东省将着重从三个方面推进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全面深化。


一是更加紧密携手港澳增强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加快推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点。


三是构建更开放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实施“卓粤计划”打造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龚国平强调“十四五”期间,广东省将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面向前沿必争领域及我省高质量发展需求,制定实施《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对未来基础研究发展作出系统性部署和安排,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来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所涉及到的深圳部分:



1、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将助力广东在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开放以及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上走在全国前列,为广东再创科技创新的“政策红利”“制度红利”提供难得机遇。


2、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广深圳科技创新好的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形成广东创新发展新的制度优势。


3、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抓住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4、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省逐渐形成高水平开放与创新发展紧密融合的新局面。


5、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围绕国家战略布局,进一步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优化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格局,着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优化提升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流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构筑国家重大创新动力源。


6、支持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


7、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


8、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9、发挥广州、深圳“双城联动”核心引擎功能和作用,推动广深科技创新优势互补,共建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和支持两地科研力量组建创新共同体,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大科技产品和装备。


10、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高水平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


11、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 务业合作区实行更加开放的外籍人才创新创业便利化措施和优惠政策,带动完善 粤港澳人才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


12、推进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创新 管理运行机制,联动香港探索适用国际先进的科研规则体系,设立多元化深港合作 创投基金,发展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先行先试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 政策,加快打造前海国际人才港,在人工智能、健康医疗、金融科技等领域率先开 展新技术新产品等应用示范,试点开展数据跨境流动,建设国家级海洋科技合作基 地,探索发行企业海洋开发债券,探索临时仲裁制度,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平台, 吸引国际知识产权落地转化。



13、推进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支持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化制度创新试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关键技术研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建设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14、提升广深两地“强核心”辐射带动作 用,延伸产业链创新链布局


15、以深圳为主阵地,以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等为主要承载区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起步成势,推进光明科学城围绕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三大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光明科学城效果图


16、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主要牵引,按照“学科集中、区域聚集”和“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原则,聚焦信息、生命、材料、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合理有序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在信息科学领域,推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深圳中心扩容升级,加快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装置(深圳)、鹏城云脑智能超级算力平台、珠海智能超算平台等。


在生命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国家基因库二期、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谋划建设人类细胞谱系装置、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等。


在材料科学领域,加快建设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二期,谋划建设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南方先进光源装置等。


在海洋科学领域,加快建设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谋划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装置、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备、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等。


在能源科学领域,加快建设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在基础物理领域,加快建设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推进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运营和开放共享机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7、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重点支持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推动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水平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范围,支持高校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


18、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稳步推进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办学,推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发展。


19、进一步发挥广州、深圳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机制的示范引擎作用,通过省市共建省实验室、省市联合基金、高等教育“冲补强”建设等引导地市扩大基础研究投入规模。


20、推进建设粤港澳应用数学中心、深圳应用数学中心,促进数学与工程应用、产业化的对接融通。


21、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建设一批关键软件特色攻关基地,打造上百款国产关键软件产品,加速推动软件迭代升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并逐步向其他行业扩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关键软件发展“广东路径。


22、支持广州、深圳等市建设海洋电子信息集群化示范基地。


23、以提升生物安全科技创新和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广东生物安全科技能力建设,优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整体布局,重点选址广州、深圳,牵引带动珠三角地区,同时兼顾粤东西北地区。


24、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政策叠加优势,支持深圳、广州等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推进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深圳国际人才特区、广州南沙新区国际化人才特区建设,创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国际院士谷、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


25、充分发挥深圳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高交会、广州海交会等国际大平台的主场优势,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开展创新人才交流。推动国际民间合作,拓展国际科技和人才民间组织交流合作新渠道,支持更多的海外名师、名家、名医、名匠、名人来粤合作交流。


26、深入推进合肥实验室深圳基地、张江实验室广州基地等建设。


27、深入推进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协同创新发展,支持湛江建设海南自由贸易区湛江承载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联动发展。


28、共同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及中科院明珠科学园的建设,打造高度集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共同推进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加快推进国家大院大所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来粤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争取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广东;


29、共建广深科教融合园区, 加快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积极推进中科院华 南植物园创建国家植物园。加强与中国工程院合作。


99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留言咨询 微信分享